二、分布范圍。在我國分布廣,栽培歷史悠久;多分布于平原及低山。
三、生長習性。喜光,稍耐半蔭;耐寒、耐干、旱脊薄;喜溫暖濕潤氣候,肥沃土壤;對土壤pH值要求不嚴,微酸性土、中性土、鹽堿土均能生長,喜生于石灰質土壤,也能耐鹽漬性土,并能耐短期的水澇。深根性,萌蘗力強;壽命較長,不耐修剪;生長速度中等,幼小時較慢,以后漸快;病蟲害較少;有較強的抗煙塵能力。適合在長江流域或偏南地區種植。
四、繁殖栽培。以播種繁殖為主,分蘗、根插也可。秋季果熟時采收種子,及時晾曬去殼凈種。因種皮厚可當年秋播,也可用濕沙層積越冬春播。一般采取壟播,行距60厘米,出苗率20%左右。秋季苗木落葉后,即可掘起入溝假植,翌年春季分栽。本種適應性強,病蟲害少,對干旱、水濕、風雪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,固栽培管理都較簡單;幼苗宜經2-3次移植,每次移植時適當剪短主根及粗側根,這樣可以促進多發須根,使苗木出圃定植后容易成活。
五、園林用途。樹形端正,枝葉繁茂、冠大蔭濃。春季嫩葉多紅色,入秋葉色變黃,晚夏初秋花序金黃奪目,深秋果實淡紅色燈籠掛滿樹梢,形成 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正是該樹季相色澤變化無窮,實為理想的觀賞樹木,目前已成規模地將它作為庭蔭樹、行道樹及園景樹種植,同時也作為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樹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