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刺槐
江南槐即毛刺槐。
毛刺槐,又稱毛洋槐 紅花槐 江南槐,原產北美,我國北京、天津、陜西武功、南京和遼寧熊岳等地有
少量引種。
形態特征
落葉灌木,高1-3米。幼枝綠色,密被紫紅色硬腺毛及白色曲柔毛,二年生枝深灰褐色,密被褐色剛毛
,毛長2-5毫米,羽狀復葉長15-30厘米;葉軸被剛毛及白色短曲柔毛,上面有溝槽;小葉5-7 (-8)對,
橢圓形、卵形、闊卵形至近圓形,長1.8-5厘米,寬1.5-3.5厘米,通常葉軸下部1對小葉最小,兩端圓
,先端芒尖,幼嫩時上面暗紅色,后變綠色,無毛,下面灰綠色,中脈疏被毛;小葉柄被白色柔毛;小
托葉芒狀,宿存。總狀花序腋生,除花冠外,均被紫紅色腺毛及白色細柔毛,花3-8朵;總花梗長4-8.5
厘米;苞片卵狀披針形,長5-6毫米,有時上部3裂,先端漸尾尖,早落;花萼紫紅色,斜鐘形,萼筒長
約5毫米,萼齒卵狀三角形,長3-6毫米,先端尾尖至鉆狀;花冠紅色至玫瑰紅色,花瓣具柄,旗瓣近腎
形,長約2厘米,寬約3厘米,先端凹缺,翼瓣鐮形;長約2厘米,龍骨瓣近三角形,長約1.5厘米,先端
圓,前緣合生,與翼瓣均具耳;雄蕊二體,對旗瓣的1枚分離,花藥橢圓形;子房近圓柱形,長約1.5厘
米,密布腺狀突起,沿縫線微被柔毛,柱頭頂生,胚珠多數,莢果線形,長5-8厘米,寬8-12毫米,扁
平,密被腺剛毛,先端急尖,果頸短,有種子3-5粒。花期5-6月,果期7-10月。[1]落葉喬木或灌木(
在北方),高達2-4M;枝及花梗密被紅色刺毛。奇數羽狀復葉,小葉7-15個,近圓或長圓形,長2-5M。
總狀花序,具花3-7朵,花冠玫瑰紅或淡紫色。它的莖、小枝、花梗和葉柄均有紅色刺毛,葉片與刺槐
相似,奇數羽狀復葉互生,廣橢圓形,先端鈍而有小尖頭。蝶形花冠,粉紅或紫紅色,2朵至7朵成稀疏
的總狀花序,開花一般不孕,花期5月。
生長習性
毛刺槐學名:Robinia hispida,豆科刺槐屬落葉灌木,高0.6至3米,原產北美。枝、葉柄及花序上均
密生紅色長刺毛,小花3至7朵組成總狀花序,花冠玫瑰紅或淡紫色。花期5至8月,2003年引種推廣并成
功進行低位嫁接技術研究。
“春、夏、秋三季開花,發枝能力強,生長量大”是毛刺槐最顯著的特點,在兩季開花植物都非常少見
,植物生長速度普遍較慢的三北地區,這個健壯的“外國先鋒”獲得了不少園林設計者的關注。
由于生長旺盛,毛刺槐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相對較高。在年降雨量180至400毫米地區每年需灌水3至4次
,年降雨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區每年需灌水2至3次,方可保證其正常生長,5至7月最好結合灌水每月施
追肥一次。毛刺槐喜疏松,透氣性良好,在有機質含量0.8以上,pH值8.5以下,全鹽含量0.3%以下的的
土壤中生長良好。
刺槐喜光。喜溫暖濕潤氣候,在年平均氣溫8~14℃、年降水量500~900毫米的地方生長良好。刺槐對
土壤要求不嚴,適應性很強。最喜土層深厚、肥沃、疏松、濕潤的粉砂土、砂壤土和壤土。對土壤酸堿
度不敏感。在底土過于粘重堅硬、排水不良的粘土、粗砂土上生長不良。雖有一定抗旱能力,但在久旱
不雨的嚴重干旱季節往往枯梢。不耐水濕,怕風,生長快,是世界上重要的速生樹種。根淺,樹冠濃密
。結實早,產量豐富。材積生長旺期在15~20年以后,在較好的立地條件下,能保持到40年以上。造林
最好選擇有水澆條件、排水良好、深厚肥沃的砂壤土育苗。播種前先經熱水浸種。以春播為主,但春季
特別干旱的地方也可雨季播種。造林方法因地而異:在冬、春季多風,比較干燥寒冷地區可在秋季或早
春采用截干造林;在氣候比較溫暖濕潤而風少的地方可帶干造林,以春季造林為好。刺槐的主要害蟲有
:白蟻、葉蟬、天牛、蚧、小皺蛾、槐蚜、刺槐尺蛾、刺槐種子小蜂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