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子繁殖
10月采下果實,取出種子,隨即播種;若春播,需將種子在水里泡脹后,再行播種。育苗時,開1.3m寬的高畦,撒施一層腐熟堆肥作為基肥,然后按行距33cm,開深約6~10cm的橫溝,把種子每隔4~6cm播粒,播后施人畜糞水,并蓋草木灰,最后蓋土與畦面齊平。如遇天旱,要經常澆水。苗出齊后,要淺薅,并施人畜糞水,以后再中除、追肥1~2次。第2年再行1~2次中除、追肥等管理,到秋后即可移栽。移栽可按株距7~10m開穴,栽前把幼苗挖起,稍加修剪,每穴栽苗1株,蓋土壓實,最后再覆松土,使稍高于地面,澆水定根。
栽培技術
種子處理:
皂莢種皮厚而堅硬,透水性差,如不經催芽處理,種子發芽出土慢且不整齊,發芽率低。
皂莢種皮厚而堅硬,透水性差,如不經催芽處理,種子發芽出土慢且不整齊,發芽率低。
- 層積處理。在秋末冬初將種子浸入水中,每天換水1次,7天后撈出與濕沙混合進行貯藏,經常翻動使其溫度與濕度均衡,次年春天置于溫暖處催芽。
- 浸種。一般在播種前5天,將皂莢種子放入容器內,倒入100℃水,邊倒水邊攪拌至不燙手為止。浸泡1天后,用淘米法篩選出吸水膨脹的種子進行催芽。未膨脹的種子,用上述方法連續浸種10次左右,種子多數膨脹后即可混沙催芽。
- 硫酸處理。將選出的種子取5kg~10kg倒入塑料盆內,加入濃硫酸后快速攪拌35min,種皮由紅褐色變為鮮紅色時撈出,倒入裝有溫水的盆內浸泡2天~3天。待種子膨脹后撿出埋入濕沙中,發芽后即可播種。[4]
播種:
選擇地勢平坦、灌水方便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,平整土地后施入底肥(二銨)3450kg/hm2。播種以春播為好,一般在5月上旬,播種量195kg/hm2~225kg/hm2.在播種前5天~6天灌足底水,待表面陰干后即可播種。為便于起苗和管理,可采用60cm大壟播種,順壟向在壟面開8cm~10cm的深溝進行播種;若為提高出苗量,亦可做床播種,苗床寬1.2m,步道寬20cm,每隔15cm橫床開6cm~8cm深的條溝進行播種。播種后及時覆土,覆土厚度3cm~4cm。
栽培:
皂莢一般采用植苗造林,可在春季、秋季、冬季或雨季進行栽種,造林時蘸生根粉,以提高造林成活率。一般選用2年生~3年生苗,造林前要進行小穴整地,穴規格40cm×50cm×50cm。山區的株行距為2m×3m,植苗1665株/hm2;平原區株行距為3m×4m或4m×5m,植苗630株/hm2~1245株/hm2。栽植后澆水、封土、踩實、覆膜。
管理養護
撫育管理:
播種后適時澆水,及時松土、除草,并于7月上旬追施1次尿素,施肥量150kg/hm2~225kg/hm2。幼苗高5cm~6cm時間苗,留苗15株/m~20株/m,間苗后應及時澆水、松土。
苗期管理:
皂莢在出苗時有早有晚,出苗時間較長,應注意床面板結影響幼苗出土,要保持床面濕潤,及時輕輕疏松床面表土而又不傷幼苗,達到全苗整齊。待苗出齊后,根據苗木生長情況,及時除草松土,當苗高10cm左右時,進行間苗、定苗,株距10~15cm,苗高20cm左右或5月底6月初施追肥1次,施速效化肥150kg/hm2,采取開溝施入并覆土。按照旱澇情況及時灌溉與排水,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和各種病害,一年生苗高可達50~100cm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